Banner
寻链·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丨应对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波动青岛变“轨”突围

寻链·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丨应对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波动青岛变“轨”突围

时间: 2024-04-23 16:07:31 |   作者: 半岛体育

产品详情

  

  黄海之滨,山丘绵延。中国高铁从这里驶出,攀上一座座山峰:中国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、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、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、首列“复兴号”动车组、首列出口国外高速动车组,均诞生于此。

  2008年,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不到700公里;2023年,这一个数字达到4.5万公里,可绕赤道一圈还多。在山东青岛,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伴随中国高铁一路发展壮大,占地近2000亩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,高峰期每年交付动车组超过200组。

  但“盛宴已过”。四川日报全媒体“寻链——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”采访组近日在青岛采访时,不少企业反映“吃不饱”——

  从新增动车组数量看,2023年全国铁路新增动车组数量为233列,而2015年峰值时是479列;从新增高铁里程看,2023年全国新开通高速铁路里程2776公里,而2019年峰值时达到5474公里。

  新线减少导致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降温,原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的生产基地,如今安静了不少。

  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),是中国中车集团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中国高速列车、城际市域、城轨车辆的核心研制基地,也是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当之无愧的链主。“CRH380AL,跑到过486.1公里/小时,创下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;CR400AF,时速350公里/小时,让我国变成全球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……”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,技术中心总体主任设计师汪科成带领采访组参观展厅,快步走过一排动车组模型。曾参与多个重点型号列车研制的他,见证了一个个“中国速度”的诞生。

  来到一组新型城轨列车模型前,汪科成放慢脚步。“这是我国首列商用悬挂式单轨列车,被称作‘空中列车’,它属于一种新兴的中低运量交通工具。”汪科成说,这样的中低运量交通装备,正在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。

  近些年,地铁等大运量轨道交通项目审批门槛提升,发展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。业内专家分析认为,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既能在一二线城市作为补充,也能在三四线城市担当主力,且建设周期短、建设成本低,审批门槛不高,发展前途可观。

  2016年,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组建研发团队,开始悬挂式单轨列车,即“空轨”列车的研制。瞄准这个新的产品平台,团队进行技术攻关,并延伸应用大量高铁、城轨的成熟技术 。第二年,这个团队便拿出了首型列车,投入试运行。

  在高铁建设高潮时期下出的这步“闲棋”,回头看意义非凡。2023年9月,武汉光谷空轨旅游线开通,“空轨”列车首次实现商用。有了这次成功案例,主动上门考察的客户络绎不绝,多个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。

  近些年,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在城际市域、城轨车辆等领域频频发力,打造高速动车组、城际市域动车组、地铁车辆、现代有轨电车、单轨车辆、高档客车、内燃动车组和高速磁浮8大产品平台,实现时速60至时速60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全覆盖。现在,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是国内高速动车组在线运营数量最多的企业,从这里驶出的城际市域动车组覆盖国内四十多个地级以上城市,城轨车辆奔驰在近百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供图

  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又如何突围?采访组来到了青岛威奥轨道股份有限公司,企业成立于2007年,为高速列车及城轨、地铁车辆提供模块化产品与零部件,2020年在上交所敲钟上市。作为高铁零部件核心供应商,威奥股份与中国中车等列车制造商深度绑定,威奥股份副总经理赵法森特别展示了CR400BF列车司机室的遮阳帘,为了在弧形玻璃上贴合精准、开闭顺畅,公司尝试了上百种材料和结构才研制成功,成为唯一的供应商。

  正因为这样的深度绑定,前两年大环境的影响很快传导至威奥股份,导致订单减少、业绩下滑。在继续精耕主业之外,他们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,进军消费级微高压氧舱市场。2022年初,威奥股份推出轻量化、模块化、智能化的“富氧健康舱”系列新产品,并在全国多地布局线验中心和服务网点,逐渐打开了市场。

  类似的例子还有山东鑫隆晟轨道交通有限公司。采访组在该公司走访时注意到,车间内除了生产动车座椅外,还在同时生产滑冰使用的冰刀磨刀器。公司负责人坦言,两者关联性不高,但生产动车座椅的精密制造能力,是导入冰刀磨刀器生产项目的关键。目前,首批产品已得到客户认可,销往海外市场。

  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很长,从上游的装备设计、原材料,到中游的机械零配件、机电设施和整车制造,再到下游的运营维护等,许多环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技术溢出,当地鼓励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,不断拓宽经营事物的规模,做强关联产业,横向拓展产业宽度。

  不仅是配套企业,主机企业也在尝试多元化。业内人士介绍,风电被称作“立起来的高铁”,和高铁的主传动、电气总成等核心技术同源,是中国中车重点发展的新兴起的产业。近两年,风电业务慢慢的变成了其重要营收增长点之一。

  产业链要实现真正突围,革命性技术创新将打开全新的市场空间。青岛地铁6号线开通在即,正在空载试运行,青岛地铁集团设备管理部三级总监左旭涛带领采访组提前“尝鲜”——这是一辆名副其实的“空载”列车,一辆不设驾驶室、不用司机操控的地铁列车。左旭涛介绍,这是基于车车通信、信号车辆深层次地融合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(TACS)首次落地应用,该系统由青岛地铁集团牵头成立的创新联合体研发,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,且实现了列车控制管理系统的代际突破,在全球全行业领跑。

  与以往依靠轨旁设备控制列车不同,TACS为列车配上了“最强大脑”和“千里眼”,通过列车与列车之间的直接“通话”,后方列车根据前方列车的状态信息自行判断、自主“奔跑”。这样的列车可靠性提升两个数量级,由99.99%提升至99.9996%;6号线%,运营高峰期时每小时能多上线名乘客。新一代列车控制管理系统,为何诞生在青岛?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看来,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是催生先进科研成果的摇篮。当地的轨道交通产业链,既有主机企业、配套企业,还有科研机构,更有提供示范应用场景的终端应用企业,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活力十足。

  “轨道交通技术,都是试出来的。”作为TACS国家示范工程的技术总牵头方和系统集成方,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研发中心副主任高天表示,经过上千次测试,TACS从创新课题“变现”为飞驰的列车,中车四方所与青岛地铁集团、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配合紧密,这是TACS研发成功并实现落地应用的关键。如今,中车四方所和青岛地铁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,在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系统迭代,将来共同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,“不论是建新线还是改旧线,TACS都能无缝嵌入,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。”